文 / 朱利安.立德司通,《放下紫袍》作者
阿里一直是個領袖型人物。他出生於穆斯林家庭,是備受寵愛的長子。天生的正義感讓他看不慣政府的蠻橫施政,因而投身政治改革,加入政黨組織。後來被警察逮補、遭受毒打,出獄後被學校開除,所有朋友不敢與他聯繫,使他陷入抑鬱之中。
過去,阿里雖不是特別熱衷於宗教信仰,現在他也開始祈禱了。他求神賜下平靜的心靈和解決目前困境的辦法。有一晚,阿里做了一個逼真的夢:一位身穿白衣、全身發光的人告訴阿里:你去找鄰家的胡生,他會告訴你從上帝而來的信息。阿里從夢中醒來,曙光乍現就趕緊去按胡生家的門鈴,並將夢境和盤托出,問鄰居:「那身穿白衣的人物是誰?」
胡生從架上取出新約聖經,阿里滿懷訝異地接過這本書,打從一開始閱讀就再也無法停下!決心要成為耶穌的門徒,聽從、順服祂的真理,並與人分享這真理。他滿懷熱情的跟父親分享他的新信仰,但父親眼見長子竟然成了變節的改教者,頓覺羞愧難當,怒斥他敗壞家規、有辱門風,最後將阿里逐出家族。
城裡有幾位西方宣教士聽見這事,阿里也透過他們打下了一點聖經基礎,並接受服事訓練。其他組員也認可阿里的服事才能,又佩服他的聖經造詣,很自然便擁護他作為大夥兒的領導。組員們也透過宣教士、基督教網站和衛星電視頻道,而有了更多新的接觸媒介。一位來自首都的牧師過來探望他們並為阿里按手,正式確立了他的地位,阿里的屬靈權柄就更大了。上帝也祝福阿里,他真誠、肯服事,又義無反顧的努力工作,熱切地傳福音,因此,組員人數不斷攀升。
阿里有一種恩賜:擅長以啟發和談笑風生的方式來講解聖經真理。看會眾聽得如癡如醉、結束後還不斷道謝時,阿里更覺樂此不疲。當人們稱讚他為屬靈領袖時,阿里感悟到自己又重獲一種新的名譽和尊崇了。隨著日漸成為受敬重的教師,阿里的講道也越變越長,這很符合當地的文化期待──越偉大的教師講道越長,並以此證明自己的地位。若有人質疑他,他就會覺得有損尊嚴而故意冷落對方,幾個禮拜不予理睬。
一段時間之後,首都的宣教士聽說教會成長了,便提供基金幫助他們租賃合適的建築,也給阿里配了一部車,方便他去郊區進行鄉村佈道。這些基金也意味著阿里可以幫助經濟有困難的初信者。這些人也以感恩之情回報,忠於他的領導,願意投入他所推動的事工,他們便成為教會的核心群體。
他們之中有一位年輕人為了治母親的病,急需一筆錢,阿里也很樂意以教會名義資助。不料,當那位年輕人公開質疑阿里所安排的敬拜領袖時,這個「不知感恩」和挑戰阿里名譽的年輕人,因「反骨的本性」慘遭被逐出教會的命運。
而阿里所指定的敬拜領袖穆罕默德是個很有天分的音樂家,也很能激發人想要讚美的心,甚得眾人欣賞,名聲日漸高漲。穆罕默德開始覺得阿里應該聽聽他的意見,但阿里反而感受到來自這個明日之星的威脅。兩人的張力越來越強,一天終於爆發爭執,造成了一場謾罵叫囂。穆罕默德深覺受辱,憤而帶了一批朋友離開教會。現在城裡出現兩間教會了,雖然兩間都有成長,但因為領袖們彼此都不跟對方說話,因此,兩組人馬互不信任,也成了互相競爭的對手。
自此狀況開始走下坡。國外的資金不斷湧入,伴隨著來自美國的邀請,希望阿里去大會講道,這也帶來更多財務資源。阿里可以發展更多事工、幫助更多人,但壞事的卻是老成員之間湧出更多的嫉妒。與阿里共同開創教會的胡生就質疑為什麼阿里可以享盡所有的聲望和特權,而他卻沒沒無聞、不被認可。妒火中燒之下,胡生開始猜測:阿里之所以能獲得這一切好處,是因為他根本都在替外國勢力做事。儘管胡生心知肚明這一切純屬臆測,無憑無據,但他還是在一群自覺被冷落的人中間傳播這樣的耳語,結果很快就釀成一場八卦風暴。在盛怒之下,阿里開除了自己的老朋友,這又傷到許多會友和旁觀者的心。現在,有些人認為,阿里這位領袖跟他們不久前才脫離的穆斯林領袖沒有兩樣。他們之所以來教會,是因為愛上了耶穌的恩典,並且認為教會是一個建基在人人領受同樣恩典的群體。當眾人的失望之情越燒越烈,他們的信心也跟著枯萎。漸漸地,他們離開了教會,雖然還是相信耶穌,卻再也不願回到教會了。
阿里的壓力極大。為了讓教會不致分裂,為了滿足所有人對他的期待和要求,他只得更加努力工作。他的心,因一次次的爭執和朋友的離去而受傷,但眼前卻找不到一個人能夠傾心吐意,披露自己的掙扎。為了顧及名聲,他不得不保持在人前的完美形象,然而舞台後面的情緒風暴卻越形嚴峻。起初,他覺得一、兩杯小酌可以稍微鬆弛自己,不料,偶爾的小酌很快就晉級成無法控制的惡習,情況急轉直下,令人唏噓的變成一樁從恩典墜落的醜聞。阿里被迫離開該城,失去牧者的群羊也就很快四散。一開頭滿有燦爛前景的故事,卻以悲劇告終──對阿里、對教會、對福音,都是一場悲劇!
(摘錄自《放下紫袍》〈第1章 領導的難題〉,台灣OM世界福音動員會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