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書展瘋購 專區單本79折 滿1200折100

猶太教養法在我家

 文/譚曉倩口述,百惠整理
 
  家母和姊姊都是傑出的教育者,因此我喜歡探討各種文化的教養理念。2011年起,一對來自以色列的柏偉志(Ariel Berkowitz)夫婦,每年兩次赴臺灣主領猶太教育論壇,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與提醒。
  那時我常思索:猶太人在世界金融、經濟、科學、醫藥、藝術、文學……各方面的卓越表現,是其他族裔難以望其項背的。這麼優秀蒙福的族裔,是不是有甚麼家庭教養秘訣?以色列亡國兩千多年後,於1948年復國,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奇蹟,他們究竟有甚麼獨到之處,能夠到現在還保存著千古的信仰、文化和語言?
  這些有目共睹的事實,吸引我在華人教養法之外,又努力去探索猶太教養法。懷了老大之後,更是認真學習。2016年我們來到資源豐富的美國定居,因著喜歡問為甚麼和尋求答案的天性,在幾個猶太朋友的家庭中,我有機會對猶太教養法做更多體驗式的觀察。同時我和三個孩子每週一次到猶太學校學習希伯來語及猶太教育精髓―提問教學,及猶太文化節慶等。以下是對我們影響最大、觸動最深的六大理念。

理念一  以儀式來強調家庭價值
  猶太人的節期和慶典,例如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等等,都是記念上帝,和祂對整個族裔的恩惠。這些文化信仰的傳承,除了靠拉比(猶太教的神職人員)的教導,更重要的是父母,所以他們家庭的凝聚力很強。男孩13歲、女孩12歲時,就有成年禮,整個家族都去猶太會堂參加,在儀式中,父親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這儀式宣告孩子成年了,有可以享受的權利,也有必須承擔的責任。從此,他們的人生要由自己負責了。
  在每週的安息日或每個月的家人聚集時,除了朗誦上帝的話,作丈夫的會當眾稱讚感謝妻子,作孩子的也會感激母親。當孩子看見父親怎樣珍愛他的妻子,母親如何尊她的丈夫為一家之主,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學會敬重父母。有節慶時,父母會在親朋好友面前表揚孩子的成就,即使是一點點的進步,也要提出鼓勵。

理念二  孩子的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猶太人注重早期教育,鼓勵孕婦多向胎兒說話。孩子出生後,父母就會開始給他們不同的啟發。例如:幼兒從聽到「蘋果」、看到「蘋果」、吃到「蘋果」,這三件事所刺激的不同部位的神經元就會連接,他們才知道原來蘋果就是圓圓、紅紅、甜甜、脆脆的東西。
幼兒越早接受啟發,以後接觸到這類知識時,就能吸收得更多更快。所以讓幼兒多看不同的字體、顏色、形狀,聽不同的聲音、語言,嘗試不同的味道,都是有益的。

常與幼兒對話也很重要,問些有創意的問題。不要以為孩子還小,甚麼都不懂;他們必須被問、被刺激,而且思考了、體驗了,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理念三  親子面對面反射彼此的愛
  上帝從亞當創造夏娃後,領她到亞當跟前,兩人面對面,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在希伯來文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It’s me.”(這是我)
同樣地,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孩子,每天都要有面對面、眼對眼交流分享的時間。在這時刻,我們是對方的鏡子,彼此反射出「依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當生命被更新,我們活出上帝所造的樣式,就會用祂的眼光看對方,就能坦誠自在,接納上帝所造的對方。―「這是我。」
當我們與孩子面對面,就像是給孩子一面鏡子,孩子會反射出我們呈現給他們的愛。若我們忽略這寶貴的面對面教養環節,讓孩子花過多時間去與手機面對面,孩子反射出的樣式會是如何呢?

理念四  孩子是上帝委託父母代管的產業 

  聖經詩篇127篇第3節強調:「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因此,在猶太人的認知中,孩子是上帝委託父母管理一段期間的產業,而不是父母所擁有的。因此親子交談或討論時,是為了溝通,不是命令。他們多方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鼓勵孩子多思考,多發問。
當我上猶太拉比的課時,老師會在開始時就說:「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是……。你們有甚麼問題時,請隨時舉手和我討論,這樣我就知道你們思考的是甚麼。」對於真理,他們會堅持立場;其他的問題,他們只給提示或建議,引導我們自己去找到答案。

理念五  依據聖經原則施行教養

  上帝頒佈十誡給摩西,要他教導百姓。一般人聽到「十誡」,會感覺那是很強硬嚴厲的誡命。其實在希伯來文裡,它可以解釋為「十句話」,像是「父親給孩子的十句家書」。上帝知道當年的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會是甚麼景況,以及現代的我們生活在世上會遇到甚麼,所以在這十句話裏,蘊藏天父對我們長闊高深的愛、聖潔和公義,最終的目的是無微不至的保護和滿滿的賜褔。
我們隨拉比一起學習時,製作了可以藉著五種感官去體驗上帝之愛的教具。我們用沙堆代表以色列人走的曠野沙漠,讓孩子去摸,去感受沙漠的乾旱。然後把十句話寫在十片板子上,插在沙裡,讓孩子去唸,去感受上帝的保護。
孩子在讀聖經、聽聖經故事或安舒的音樂時,腦波是很穩定的,很容易吸收學習。從胎兒時期,我們就可以開始使用摩西五經(Torah)為根基的猶太教養法,和從它研發出來的五官故事體驗。
幼兒會爬時,喜歡把東西放嘴裏,藉著摸、聞、咬、吃來認識這東西。猶太人有一儀式―幼兒一歲生日時,父母在聖經封面塗上蜂蜜,讓他們來品嘗,以此教導他們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是甜美的。我們家三個孩子也都經歷過這儀式,現在六歲、四歲和兩歲了,他們都喜歡讀聖經的故事,聽到經文時,就知道那是出自聖經。

理念六  讓孩子獨立思考,勇於嘗試

  由親子關係是否和諧來測試教養法的果效,必須注意其和諧是實質的,還是表面的。如果孩子到了某一年紀,知道父母只會進行單向命令式的溝通,讓他沒法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就壓抑自己,為了息事寧人,只做表面的順從。真正的和諧,是兩方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能彼此接納,一同去探討採取甚麼方式才會有最好的結果。
以前教育孩子,是聽完就背,背完就考試,考完就忘光光。現在我們可以改為問孩子問題,讓孩子思考、討論,然後實踐。基於我們只是孩子的託管者,父母更需要鼓勵孩子思考,使他能夠獨立判斷,自己做決定。
要測試果效,與其期望孩子會聽話,我會更注重:孩子會不會獨立思考、問問題、表達自己的意見?敢不敢嘗試?即使失敗了,是否還會繼續努力嘗試?在群眾的壓力之下,敢不敢做正確的決定,而非盲從多數人的意見?

猶太人與華人教養法的差異 

  在華人的學校,若多問幾次「為甚麼」,可能會被認為妨礙老師教學,甚至還會被懷疑有挑戰之意。猶太父母和老師為了培養孩子思辨能力,常常鼓勵、甚至誘導他們多提問。想一想,若沒那麼多的「為甚麼」,加上百折不撓的毅力,人類今天豈能有這麼先進的科技?
華人很喜歡聽話的孩子。當別人稱讚我的孩子很乖、很聽話時,我會謝謝孩子表現好,但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用智慧來判斷辨別哪些「話」是對的、是需要順從的。這是孩子從兩、三歲就必須開始學習的。例如,媽媽看見孩子站在一個高枱子上,就緊張地大叫:「你馬上給我下來!」孩子若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和所處的地勢,就馬上聽話地跳下來,很可能因此受了傷。媽媽以有限的視野認定孩子的情況,而下了指令,以為是保護孩子、對孩子好,結果反而害了他。
  我們的傳統教養方式有一包袱:有些長輩堅持己見,期待晚輩必須順從。有些人認為孩子是父母的資產,是用來光耀門楣的,而讓孩子承受很多壓力。還有些父母希望給孩子最好的,而不經意地掌控孩子。這都很容易使親子間起衝突,導致關係不親密。父母要有從上帝來的眼光,明白孩子是上帝委託父母管教的,我們的責任是幫助孩子找到和實現上帝對他們人生的美好計畫。若我們認知教養孩童的根基,是幫助孩子聽從上帝的話,辨認上帝對他的心意,這樣的孩子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順服父母」也是華人的包袱,在希伯來文中,這個詞彚有「秤重」之意,所以順從父母在某方面是需要三思而後行的。真正的尊榮父母,是要掂量父母的話語。若這話語重如精金,我們就把它戴在頭上如華冠。但有時父母可能不經意地說出咒詛或傷害的話語,它就像放在手中的羽毛,對你的生命不具重量,你可以把它吹掉,繼續向前行。

最大的挑戰 vs 最好的獎賞

  我和丈夫在教養孩子上一直都很同心,並有個共識: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孩子找到上帝給他們獨特的才華,讓他們使用它去幫助人。在這基礎上,我們與上一代的傳統教養方式有些衝突,丈夫也為此花很多工夫與婆婆溝通。我們還在學習把所學的猶太教養法活出來,也在學習如何「尊榮長輩而又不盲從」。在這過程中,我很感激丈夫一直扮演智者的角色,勇敢地挺身而出,與上一代畫下教養兒女的健康界線。
  猶太教養法不是一門學問,而是回到上帝設立家庭的「原廠設定」,我們最終必蒙福。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教師,是孩子的管家而不是主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何等有幸,能夠陪伴孩子經歷他們生命中許多的第一次,欣賞著我們一粒又一粒埋藏在孩子心靈中的種子,在合適的季節開花結果。
我們若盡職,按著上帝的心意管理這美好的產業,當那天到來時,我相信祂會以慈愛又讚賞的眼神與我們面對面,說:「你這忠心又良善的好管家,進來一同享受宴席。」
(受訪者譚曉倩與夫婿凌偉棟一同負責國際真愛家庭協會好爸爸事工。)
 
曉倩與夫婿偉棟同心實踐聚焦家庭、立足信仰的教養理念。
本文摘自《2019真愛家庭雜誌第106期》,歡迎廣為轉發分享。
本文取材自《真愛家庭》雙月刊
該雜誌為「國際真愛家庭協會」之代表性刊物以陪伴全球華人「將心歸家享最愛,守住真愛守住家」為宗旨提供全人性全程性全面性的專業服務
該雜誌2001年創刊迄今所有内容及該協會所有課程教材及服務請上網查詢www.familykeepers.org
#真愛雜誌
#猶太人
#教養
#聖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

Your Order

購物車內無任何商品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