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華人宣教士關顧
首先,我們要明白宣教士關顧的目的,並非是讓宣教士在工場上「快樂」,而是讓他和家人的身、心、靈盡能健壯。身體健康的人,並不是不會生病,而是在康復方面比其他人有更強的抗逆力(resilience)。宣教士也如是,既然回應呼召赴前線,就應有心理準備,這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旅程。
誰該承擔關顧的責任?
第一層關顧,是從上主而來的關顧(master care)。這是最不可缺的一環,意指每位宣教士要有能力與主建立親密關係,以致能從神獲取需要的養分和力量。如果缺少這最中心的關顧,其他的支援,都形同虛設。
另一方面,人是需要同伴的,「彼此關顧」是指在工場與宣教士們的彼此支援和關顧。他們不一定屬同一個團隊,但能有固定的敬拜、禱告、團契分享等。
重要的關顧有哪些?
- 前期篩選
大多數人可能不覺得篩選屬於關顧的一環,也很少人認為篩選重要。其實,篩選的目的是要減低宣教士在工場的流失率。一般認為,如果神讓一個人有感動,為何不讓他去試試呢?很多稍有歷史的差會,篩選的過程會比較嚴格。這或許會引起質疑:真要那麼嚴格嗎?如此高的門檻,不是會攔阻更多有潛力的宣教士嗎?
適當的宣教士甄選評估有助於檢驗跨文化工人的呼召,發現他們的優點和恩賜,評估對跨文化生活的適應力等。差會有責任察驗宣教士的屬靈生命是否能承擔要面對的屬靈爭戰。這涉及到他的聖經根基、生命的成熟度,以及是否有一顆謙卑受教的心。宣教士上禾場並不是一個人,多半屬於一個團隊。一位沒有好的聖經根基、沒有清楚呼召或性格不成熟的基督徒,如果出工場,就算只是兩年的短宣,也可能成為事奉團隊的屬靈「破口」。
- 訓練與裝備
如果去宣教工場前能了解更多關於跨文化溝通、屬靈爭戰、學習語言、多文化團隊的挑戰等資訊,非常有助於減低宣教工人的跨文化衝擊,幫助他們更容易融入當地文化,增強跨文化工作的果效。如同把士兵送去前線前,教他狙擊的技巧、分辨危機的能力和團隊配搭等。沒有前期訓練就把士兵送去前線,傷亡指日可待。
很多西方差會已經有完善的前期培訓課程,可惜有的華人差會或教會覺得沒有能力投入太多時間和資源舉辦前期培訓,故簡化培訓過程,甚至在工場服事、學習、裝備同時進行。如果士兵在出征前,沒有學好戰鬥的基本技巧,這表示作為差派他的教會或機構,並沒有做好關顧的第一步。
- 在工場上的支援
有位教練學講員帶領工作坊時,捧著兩盆植物,一盆是健康的,另一盆已奄奄一息。他說,通常人們都傾向關注那盆奄奄一息的植物,不會花太多心思在健康植物上。但如果我們好好照顧那盆健康的植物,就不需要等到奄奄一息時,再用加倍的精力呵護它。
這是許多基督徒對宣教士關顧的心態:一位健康的工人,不太需要花精力在他身上,並且期望他花精力去關顧軟弱、出問題的宣教士。忽略固定恆常的關顧和支援,這是目前華人宣教士關顧的盲點。一位健康的工人,雖然能照顧自己和別人,但他也需要被關心、被餵養。很多時候,等到健康的宣教士出問題了,才感到「值得」動用資源來關懷。可惜到那時,療傷或「救火」所要用上的資源和關懷的力量,就比之前的保養顧惜大多了。
在工場上固定恆常的支援,主要包括:
- 宣教士的靈命:差會可以提供屬靈導師、定期的退修會和禱告會、彼此督促靈修時間等。
- 單身或家庭關係:宣教士的婚姻關係和諧、健康嗎?親子關係敞開、親密嗎?單身宣教士有健康的生活模式嗎?他們如何處理壓力或孤單?負責關顧的同工,都可以固定約談,關顧宣教士的生活習慣。
- 子女教育:子女教育對許多新興差派國家(New Sending Countries)例如中國、南美洲的國家都是挑戰。從這些國家所差派出去的宣教士,經濟支援一般偏少。工人沒有能力負擔昂貴的國際學校費用,也可能沒能力執行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因此子女必須進入本地學校,這造成相當嚴重的問題,例如:在穆斯林國家,孩子必須接受穆斯林宗教的薰陶。父母很掙扎,也不願意孩子在如此的環境中經歷各樣難處;許多國家的教育制度難以銜接。在發展中國家,無論英語或中文教育水平都偏低,宣教士子女在當地接受教育後,無法獲得同等學歷資格回國繼續學習。差會必須考慮宣教士子女教育,並且盡可能協助安排妥善,工人才能安心、無隱憂地在工場服事。
- 個人成長:時代科技進步的速度飛快,宣教工場也不斷出現新的課題,在工場上的宣教士因各種原因,無法持續接受培訓和裝備,停滯學習的宣教士會漸漸與社會脫節。差會需要持續提供培訓或成長的資源給宣教士─不只屬靈層面,也需要有關於社會或專業知識等多元層面,否則宣教士在職場、社區裡的工作,會事倍功半。
團隊建立
一、撒旦是狡猾的,一些看來不是屬靈爭戰的事,都會被它利用,削薄團隊的團結。筆者認識一個小團隊,剛到工場時,為了學習方便,六位同工住同一棟宿舍。他們竟然為了一塊廚房的抹布,鬧僵到一星期不說話。撒旦把無關緊要的事演變成彷彿生死攸關,慢慢分裂同工間的關係。
緊急支援
父母的關顧與奉養
回國的支援
可惜很多差會和教會忽略了宣教士回國後的照顧,認為有家人或朋友照顧他們。但凡經歷過「回流」的宣教士都知道,回國比剛去工場更難。因為明明是自己熟悉的人和環境,但宣教士在外多年,裡面的眼光和習慣已經改變。家鄉的人們,卻不太能理解宣教士所經歷的改變。
差會可以為宣教士做的,是提供良好的「回顧陳述」(Debriefing)的機會。讓經過訓練的專業關顧,陪同宣教士整理在工場的經歷,表達整個過程的挑戰與成長。教會可為宣教士提供持續的回國後關顧,動員在教會的人脈關係,幫助他與家人,慢慢重新投入群體生活中。一位資深的宣教士關顧教授指出,如果在工場八年,可能需要整整兩年,才能完全適應回國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