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書展瘋購 專區單本79折 滿1200折100

在交往之前,就開始為幸福的婚姻努力

文/延玲珍

擁有特定條件的人,結婚以後可以比較幸福?根據教育學專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著作《愛的藝術》說過:「愛是需要學習的,愛的問題是能力問題。」既然,愛需要學習,從哪幾個方面學習,才能在進入一段關係之前,就開始為幸福的婚姻努力呢?

成為內外優質的男女

人們習慣將愛掛在嘴邊,理性上知道愛的重要性,但「愛」是什麼?「愛情」又包含了什麼成分?現代人常常以愛之名,行傷害對方的事,卻不知道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缺乏愛的能力」。

愛的能力從哪些方面顯現出來?愛自己的能力、愛他人的能力、彼此相愛的能力。

1. 愛自己的能力

一個成熟的單身男士或女士,會比較擁有幸福婚姻的條件,因為「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會比兩個「個人」更健康。而成熟的定義,是指一個人會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在聖經中,「愛人如己」是上帝對人的第二條大誡命,這句話代表著「人若不知道如何愛自己,就不會相對的知道如何去愛別人」,因為在愛別人之前,要先學會懂得愛自己,讓愛從己身做起,才能夠感同身受地對待別人。

2. 愛對方的能力

愛對方的能力是從心中發出真誠、肯定對方的能力。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分得清楚兩人的界線關係」,能分辨得出: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是對方的義務?什麼是自己喜歡可接受的?什麼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在分得清楚兩人的界線關係,就更容易尊重兩個不同個體的獨立性,接納與包容彼此的差異性,愛對方的能力就比較容易從內心發出。

3. 彼此相愛的能力

一般來說,男女的確大不同,男人比較需要被尊重、女人比較需要被愛。男女在相愛時,期待從對方身上得到滿足自己的需要時,往往是因為沒有清楚自己的狀況如何,以至於在彼此都是缺乏的情況下,很容易弄得兩敗俱傷。所以懂得相愛的能力會讓彼此關係變得美好,讓人發自內心的讚嘆「二人比一人好,二人可以在一人脆弱時,另一人出來扶持相伴」(參考傳道書四章9∼10節)。



想尋求愛情?先預備好自己

先天肢體殘缺的力克.胡哲(Nick Vujicic)與他妻子從相戀到結婚生子的故事,是許多單身人士學習預備自己的最佳典範。身體殘障的胡哲,原先不敢抱有結婚的念頭,直到他不間斷地挑戰自己,寫了一本《人生不設限》的生命經歷書,在他活得愈來愈有自信之下,內在健康的胡哲甚至超越了外在的限制,在他為自己人生負責、願意成長突破時,內在的吸引力向外顯現出來,原來他生命中的另一半也在等他的出現。

當適合的另一半出現時,兩人是在各自長期預備好自己的條件下,終究會結出美好的果實。他們是在懂得先愛自己、瞭解自己的限制並接納自己的缺乏下,卻願意活出最美好的生命見證,藉著他們生命的激勵賜恩福給別人,不只他們的家庭生生不息,也讓先天有缺陷的人看見新的盼望。

「兩人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會比兩個「個人」更健康。一個快樂的單身,比較有幸福婚姻的條件。

婚前若不能讓自己快樂,將快樂的鑰匙交在別人手中,期待另一半給他快樂,那他一定是不會快樂的。婚姻不是找一個人來解決自己的孤單,若是你有這樣的想法,可能婚後會更顯孤獨與失望;一般而言,成年人知道要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喜好負責,因為知道「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是非常重要的,而真正的快樂是別人拿不走的,除非我們很早就把期望放錯了地方。

因此,當我們個人能夠先學會自處愉快地享受單身生活後,再遇到人生的伴侶時,即使在和另一半的相處生活中,或許也有碰到失落的時候,也會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處理自己孤單時的能力,而比較不會受到對方的牽制,所以當自己快樂時,也能同時享受兩人在一起的時光,他們的婚姻在獨立與合一之間是自由與和諧的。

常言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單身優質男女是可以經由學習,讓自己漸入佳境的。個性的差異,是婚前要清楚認識的選項,沒有絕對好壞之別。

如果不瞭解自己和對方個性的差異,而又存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時,將會造成兩人的相愛路上出現不必要的挫折。婚姻不是找個十全十美的人,而是遇見願意一同成長的好夥伴。

(本文摘自《我未來的另一半,你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

Your Order

購物車內無任何商品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