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子駿(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你確定這個可以放進去?」、「這個寫出來不會怎麼樣嗎?」、「你這段一定有人會對號入座!」
這些話都是在這本書印刷前校稿時,出版社最常跟我講的話。老實說,我也很緊張,一方面是裡面都是親身的經歷,就怕有當事人讀到會受不了;另一方面就是,從小到大在教會裡面,「不能講、不能說」的東西,還真的有點多,時不時就會說錯話,比越戰踩到地雷的機率還高。
這一切要從我的出生背景談起。我從小生長在牧師家庭,外人可能很羨慕我,但事實上,我總感覺到自己被一些不成文的潛規則團團包圍,甚至還有很多「不能說的祕密」,久而久之,就將我刻劃成一個不太會表達情緒的人。
這些狀況真是我們不樂見的,但怎麼卻這樣發生了?也許,你在教會中,聽過律法主義、完美主義、盲從,這些意識型態。
律法主義:律法主義的由來,就是聖經中說到的「法利賽人」,這些人只會說、很少做,只重外表,裡面都是空洞的骨頭,耶穌當時用「假冒為善」來稱呼他們。
完美主義:就是把神職和服事者美化、神格化的狀況,好像這些人就是「得天獨厚」的一群人。同時他們都被期待不能犯錯、不能做錯決定,於是長此以往,他們就算做錯了事,卻習慣掩蓋起來,導致後來爆發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然而,我們都不完美,我們都是承認自己是罪人才接受耶穌決志成為基督徒的,所以成為基督徒後,我們何苦繼續隱藏自己是罪人這個事實來生活呢?
盲從主義:就是你在一群人中,明明發現不對勁,但為了跟別人一樣,所以也不想要改變。你的行為不再是受聖靈或神的話語引導,而是受他人的期待和意見所影響與控制了。
從小我常常眼睜睜地看著這些現象不斷發生,也很不理解為什麼這些不合理的事就這麼揮之不去?而我也在這些不容易的處境裡,漸漸品嘗什麼是長大的滋味。但這種「習慣不自然成為自然」的成長背景,剛好也成了本書最好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