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以色列國,是聖經中所預言的嗎?

文 / 阿諾德‧福藤葆 Arnold G. Fruchtenbaum(艾瑞爾事工 Ariel Ministry 的創辦人和董事會主席)

關於聖經預言中的現代以色列國,會聽到四種看法,產生四個不同的觀點。筆者則有第五種觀點。

第一種看法是取代神學

尤其非千禧年主義(無千禧年派Amillenialism),認為現代的以色列國重建純屬歷史的意外,完全與任何類型的聖經預言看法無關。第一種觀點認為,當以色列拒絕耶穌是彌賽亞,神已拋棄猶太人。因此,對猶太人沒有未實現的預言,也無需未來最終的恢復。當以色列拒絕彌賽亞的時候,所有神聖約的應許轉移到教會,因此是一個轉移的神學。或許,另一個角度說,當以色列拒絕了彌賽亞,教會取代以色列在神計畫中的地位,因此有了取代神學。所以,教會完成了以色列的應許。

那所有聖經預言講到關於重新招聚世界上的猶太人呢?答案:不是照字面解釋,而是寓意選民被帶入教會,直到教會完全。今天猶太人可以得救,但只是合併進入較大的教會;神沒有要恢復以色列成為一個民族。所以現今以列發生的任何事跟預言是無關的,也沒有關於以色列未來的預言,所以現代的以色列國重建只不過是一種歷史的偶然。

第二種看法採取相反的看法,他們相信以色列會有最終的恢復。

他們從字面上意相信這些預言會應驗,相信在未來神會恢復猶太人回到應許之地。然而,當他們看現代猶太人以色列國,很難認為現代以色列國符合聖經的預言。原因是這些預言描述了猶太人的最後招聚後,以色列應該是完全相信彌賽亞的國家。根據這些預言的時間順序:先是國家悔改,再來是國家恢復。當他們看到目前以色列國,絕大多數不信彌賽亞,事實上,現今(指本書於公元1977 年的初版時)國土有五百一十萬猶太人,最多大約只有四至五千人是猶太人彌賽亞信徒。更糟糕是,絕大多數以色列人甚至不是傳統猶太教徒,他們相當世俗化,不是無神論者就是不可知論者。他們不符合讀到的聖經預言。這些預言包括:申命記30:1–5;以賽亞書27:12–13;以西結書39:25–29等,這些預言清楚說明,一個國家的救贖必先於地土的恢復。所以,他們不同意第一種觀點,相信以色列國必會有這樣的未來,最終的恢復。但是也同意第一種觀點,現代猶太人以色列國家是歷史的偶然,與聖經預言完全不相關。

第三種看法主張,現今以色列發生的事正在進入最後的恢復,這是所有這些聖經預言成就的開始。

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回到應許之地,直到猶太人全都返回以色列。在某個時候,猶太人將接受國家的革新和救贖,彌賽亞將返回。當被問到這段恢復時間有關神的大忿怒時期和大災難的預言,他們會說,大災難的預言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已經實現了。德國納粹大屠殺應驗了所有大災難的預言,所以未來不會有大災難。大災難已經過去了,現今我們展望的是以色列的最後的恢復。第三種看法的特使去到世界各地鼓勵猶太人回歸。他們也去到彌賽亞猶太信徒和會眾聚會點,加重信主的猶太人的罪咎感,聲稱如果他們不立刻回到以色列,就是活在罪中。神現在呼召所有猶太人,尤其是彌賽亞猶太信徒要回歸到應許的土地。不然住在應許之地之外,就像活在美國式物質享樂中,是活在罪中。當被問及證明這點的聖經經文,他們會用先知要猶太人離開巴比倫的預言。他們解讀這些經文,說巴比倫不是指真實的巴比倫,不論過去或未來,但巴比倫代表美利堅合眾國。有一段聖經預言中提到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他們聲稱這條河不是指真正幼發拉底河,這是指在紐約市的哈德遜河!這種說法會令先知如耶利米和其他先知的驚訝。所以,這第三個觀點主張現在是最後的恢復,是這些預言的實現,至少在初始恢復的階段。

第四種看法將在本節後面討論。前三種看法誤解了聖經說的重新招聚世界上的猶太人,實際上是說兩個截然不同猶太人的世界性的招聚。

這是第五種觀點。首先,有一個非信徒的世界性招聚回以色列是為了審判準備的,特別是為了大災難的審判。接著之後將有第二次世界性的信徒聚集,是為了準備領受祝福,特別是彌賽亞國度的祝福。

有關招聚全球信徒準備祝福的預言,將在(啟示錄)第19 章「在彌賽亞國度的以色列」中討論。本節將聚焦澄清這些有關非信徒的世界性招聚是為了審判準備的預言。一旦認出聖經講的是兩個這樣的招聚,那就很容易看到現今的以色列國是多麼地符合預言。有段經文清楚說明非信徒回歸是為審判準備的,在以西結書20:33–38:

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總要作王,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傾出來的忿怒,治理你們。我必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傾出來的忿怒,將你們從萬民中領出來,從分散的列國內聚集你們。我必帶你們到外邦人的曠野,在那裡當面刑罰你們。我怎樣在埃及地的曠野刑罰你們的列祖,也必照樣刑罰你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我必使你們從杖下經過,使你們被約拘束。我必從你們中間除淨叛逆和得罪我的人,將他們從所寄居的地方領出來,他們卻不得入以色列地。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這段經文,以西結繪製一個出埃及記的明喻,在摩西領導下,神使整個以色列民族離開埃及土地,並帶他們進入西奈半島的曠野。神的計畫是要以色列民在西奈半島完成兩件事:首先,他們要領受摩西的律法,第二,要建立會幕,然後可以遵守律法。完成這兩件事後,他們就得以進入應許之地。但是因為一連串的背叛和怨言抵擋了神的旨意,最終在加低斯巴尼亞的綠洲,在應許之地的邊界上,神開始了對祂子民的審判。神的審判是從埃及出來的人現在必須繼續在曠野漂流四十年。那四十年裡所有從埃及出來的人會死,除了兩個公義的探子和年齡二十歲以下的。所以四十年後,一個新的世代在約書亞帶領下進入應許之地,是由曠野出生的自由人誕生了一個新國家,而不是在埃及的奴隸們。這段歷史的框架是未來的參照背景。但這一次,以西結預言,神會招聚世界各地屬祂的子民。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出於忿怒的招聚,被招聚是因神的忿怒。他們被聚集在大屠殺的忿怒下,也就是納粹大屠殺的事件,當六百萬猶太人死亡,建立了世界同情的舞臺讓以色列成為一個國家,所以是非信徒的聚集。

這次聚集不是因著信彌賽亞,卻出於不信,事實上,這次聚集是出於神大能的手,伸出的膀臂和傾倒的忿怒。這句話被重複兩次,在第33 和34 節。神的計畫和目標是彌賽亞的王權,實現這事的手段卻是透過忿怒和審判。這個招聚出於忿怒,也是為審判而招聚。這個非信徒聚集是在神傾倒忿怒在祂子民之後。但是因為它是非信徒的聚集,也是在未來某個時間的忿怒聚集。在未來忿怒傾倒時期,神將再次展開對祂的子民之審判,並剔除其中背逆的。餘民卻將轉向主,他們將被帶入連接在神特定的盟約中,具體的說,結合在一個新的約裡(耶31:31–34)。他們將被帶入整個以色列國的救贖中。然後,成為一個新國家,一個重生更新的國家,將被允許進入彌賽亞王統管的應許之地,完成最後的恢復。在這些經文中,以西結清楚地描述了一個世界性非信徒的招聚是出於且為著神的忿怒,目的是為預備一個特定的審判時期,然後導致國家的救贖,轉而進入他們最終的恢復。

另一段相同論點的經文在以西結書22:17–22: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人子啊,以色列家在我看為渣滓。他們都是爐中的銅、錫、鐵、鉛,都是銀渣滓。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因你們都成為渣滓,我必聚集你們在耶路撒冷中。人怎樣將銀、銅、鐵、鉛、錫聚在爐中,吹火鎔化;照樣,我也要發怒氣和忿怒,將你們聚集放在城中,鎔化你們。我必聚集你們,把我烈怒的火吹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在其中鎔化。銀子怎樣鎔化在爐中,你們也必照樣鎔化在城中,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是將忿怒倒在你們身上了。」

再次,以西結書描述了一個聚集,這次的焦點在耶路撒冷城。耶路撒冷成為苦難的煉爐,先知們共同的預言顯示以色列需要被煉淨(賽1:22、25,48:10;耶6:27–30,9:7;亞13:9;瑪3:2–3)。此外,這也是非信徒的聚集,因為他們是充滿雜質的銅、鐵、鉛和錫。他們也被聚集在未來忿怒中,當神的忿怒傾倒他們身上,目的是為了要融化煉淨他們。成為煉淨的,相信的國家。然後他們將轉向主。這裡又提到非信徒全球招聚,是為未來特定的審判準備,但審判的目的是要帶入全國的悔改。只有這樣,他們將經驗到全世界對信仰的最後大覺醒。

雖然首要是要處理以色列的重建,然而以西結書36:22–24清楚說明,重建之前必會重聚集:「所以,你要對以色列家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家啊,我行這事不是為你們,乃是為我的聖名,就是在你們到的列國中所褻瀆的。我要使我的大名顯為聖;這名在列國中已被褻瀆,就是你們在他們中間所褻瀆的。我在他們眼前,在你們身上顯為聖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這是主耶和華說的。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

另一段經文處理同樣問題的在以賽亞書11:11–12:當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餘剩的,就是在亞述、埃及、巴忒羅、古實、以攔、示拿、哈馬,並眾海島所剩下的。祂必向列國豎立大旗,招回以色列被趕散的人,又從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猶大人。

在這裡,需要回頭討論第四種看法。這個觀點認為,聚集選民的預言有兩種類型:非信徒的聚集和信徒的聚集

但第四種看法隨後提到,無法真實確定,目前的以色列國,就是現今看到的猶太人,已經應驗了非信徒的聚集的預言。為什麼不是呢?因為他們認為可能有好多次非信徒的聚集,才會有充分應驗預言如之前所討論的。但在以賽亞書這段經文顯示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有幾次來自地的四方的非信徒聚集。在整個以賽亞書11:11–12:6的本文中,是說到最後全世界猶太人的聚集,並在信心裡預備領受祝福。以賽亞數算全世界猶太人信徒聚集,預備迎接彌賽亞王國來臨,這是第二次聚集。換句話說,最後一次就是第二次。如果最後一次是第二次,在這之前有會有幾次呢?當然只有一次。

但第一次不可能是從巴比倫返回,因為那次不是從世界各地國際性的聚集,只有一個國家(巴比倫)的移民到另一國(猶大)。聖經不容許好幾次的世界性非信徒的聚集,僅有一次世界性非信徒的聚集,接著就是最後一次,就是信徒的重聚,也是第二次聚集。經文中只有二次從地的四方國際性的重聚,因此,現今的以色列國是非常符合預言。

目前為止經文顯示,說到聚集非信徒是為審判準備的,相對來說,聚集猶太人信徒是為在信心裡預備領受祝福。但是這些經文並沒有特別說明,這個聚集非信徒的準備審判會在大災難時期之前發生。然而,有其他經文精準地指出,聚集非信徒的審判會發生在大災難時期之前。

另一處經文西番雅書2:1–2:

不知羞恥的國民哪,你們應當聚集!趁命令沒有發出,日子過去如風前的糠,耶和華的烈怒未臨到你們,祂發怒的日子未到以先,你們應當聚集前來。

在上一章西番雅書1:7–18,西番雅敘述了一個稱為耶和華的日子之事件,或是另一個翻譯主的日子,我們將在第八章提到細節。主的日子這個詞總是描述大災難,也是在舊約裡最常為災難的用詞。然後在西番雅書2:1–2,講到耶和華的日子開始之前發生的事件。第1 節,以色列國再次聚集。很顯然,從這句經文,這是一個非信徒的聚集,因為這是一個尚未為自己的罪孽羞愧悔改的民族。第2 節,之前這個詞三次用於關於大災難前的經文。其中一個「之前」包括耶和華的日子之前。有其他經文指出聚集非信徒的目的是為了審判,這段話明確指出,這個非信徒的聚集時間會發生在大災難實際啟動之前。另一個證據也會說明這個點,我們會在第九章繼續深入探討。關於大災難時期的啟動點,是隨著簽訂七年和約後(不是被提時)展開大災難時期。這約是由敵基督和以色列領導人簽署。因此,簽署這樣一個和約的前提是要有一個猶太國家的猶太人領袖。在簽署和約之前,需要有這樣一個猶太國家的存在。必須要在大災難前就有一個猶太國家。

因此,公元1948 年標誌著另一個末後日子的產痛。以色列國的恢復重建應驗了那些非信徒的聚集是為了審判而準備的預言。這是另一個導致大災難的事件,並為其他幾個大災難前事件的發生設定舞臺。

(本文摘自《彌賽亞的腳蹤(上)》第四章〈以色列的重建〉)

【作者簡介】

■ 阿諾德‧福藤葆(Arnold G. Fruchtenbaum)

彌賽亞信徒,出生於俄國。當時,父親已從俄國共產黨監獄獲釋。在以色列地下黨的幫助下,一家最後從鐵幕中逃脫。

1947至1951年居西德期間,福藤葆從父親得到正統的猶太教育。父親本身也受過嚴格的訓練,本要作波蘭哈西典派(極端正統派)猶太人的領袖,後來卻在大屠殺中失去了大多數親人和信仰。之後,福藤葆一家移民到紐約。阿諾德於五年後得救,時年十三歲。

1989年從紐約大學得到博士學位之前,福藤葆博士從達拉斯神學院獲得神學碩士學位。他的碩士研究包括在紐約猶太神學院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工作。在以色列生活的三年期間,他重點研究以色列民族在神的普世救贖計畫中的地位。這使他成了全球許多聖經會議和學校歡迎的講員。

艾瑞爾事工(Ariel Ministry)的創辦人和董事會主席。艾瑞爾事工是以美國德州為基地向猶太人傳福音,進行門徒培訓的機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

Your Order

購物車內無任何商品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