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子駿(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羅馬書5:2~3)
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幾位青年牧者,包括我,便很真誠地說出我們對教會圈的一些感受,甚至幾度我們講到都哽咽流淚了。
卻沒想到這時一位資深牧者突然站起來,言語中帶著誤解與情緒地訓斥了我們,甚至意有所指地把我們幾位都罵了進去。
那一刻好生氣、好生氣。
後來,好幾個類似的場合,開頭給予安全感讓與會者能敞開分享,最後卻往往傷心又尷尬地收場。
漸漸地,我也不想再說了,心也關了起來。於是這類的牧者聚集,我之後都藉故推辭了。
事實上,類似的景況,也會發生在家庭、職場、教會、人際關係中。一旦我們一再被冒犯,那對人單純的信心也就漸漸消失,寧願不說,也不願再讓人觸碰那些好不了的傷口。
而那些傷口也因著某些原因沒有積極處理,因而產生出難以除去的苦毒。直到有一天,我讀到聖經說:
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馬太福音18:7)
原來耶穌早就說了, 「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意思就是:本來路就不平,而且是避免不了的,那麼重點就不是小心不要被絆倒,而是受傷後,該怎麼站起來,甚至勝過它。
幸好從小媽媽帶他去教會,無聊的時候,男孩喜歡待在教會,學學打鼓或是翻翻書,後來男孩的音樂造詣,加上以同等學歷,申請上了還不錯的大學。他一點都不浪費大學的生活,除了自己要張羅學費和生活費,還要預備每個月付給媽媽的租屋費,難怪女孩會欣賞男孩,就連作輔導的我也欣賞這個懂事又奮發上進的孩子。
因為好奇心的驅使,詢問男孩怎麼有這麼大的改變動力,男孩說其實在青少年期也有誤入歧途的過去,只因教會的輔導適時拉他一把,讓迷途的羔羊回到羊圈,又因自己是喜歡思考的人,看了許多人生故事與勵志的書來充實自己。
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認知,那就別再咒詛、別再自憐了
反覆回想被傷害的處境,並不會讓自己的快樂多加一分;謾罵那些得罪我的人,也不會讓教會成長一點。
還好我們有上帝,當勞苦擔重擔時,可以到祂那裡交託我的心碎和難過,讓祂醫治、恢復我們,並且祂必會親自為我們開道路。
所以──
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羅馬書5:2∼3)
能在患難中仍然歡歡喜喜的祕訣,不外乎兩件事:
-
藉著耶穌
-
因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