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如何對待家裡的文化衝突?
文 / 李文屏,《真愛家庭雜誌》特約講師
如何對待家庭中的文化衝突,決定了家庭生活的質量。而要妥善面對衝突,最關鍵的是立足點。嚴格來說,不是文化差異導致衝突,而是面對文化差異的立足點,造成衝突。
1.常見的立足點
常見的立足點包括自己的價值觀(看重甚麼)和個人利益,也會因著年代和地區而有不同。
一位鄰家阿姨因兒子穿了喇叭褲,驚怒交加,提著棍子追打這個「癟三」,說他丟了祖宗的臉。另一個大哥到省城讀中專,回來找家工廠作臨時工來「勤工儉學」,被父母責罵,硬是把他從工廠給揪了回來,說他「丟人」,「難道我們不能供你讀書嗎?」
這些看似著裝觀和工作觀的衝突,其實有深層利益衝突的成分:家長認為孩子丟了自己和家庭的臉,於是要維護被損害的利益(臉面)。家庭裡的文化衝突可能不一定這樣激烈,但都基於自己的立足點,而對衝突的對方有不同程度的失望、怒氣,甚至敵意。如果處理方式比較生硬,就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疏離和傷害。
2.不常見的立足點
耶穌教導:「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個立足點看似「高端」,其實非常接地氣,就在「衝突時我希望得到怎樣的對待」答案後面。這個答案通常是尊重、傾聽、真誠地了解;雙方一起探討,而非被對方帶著優越感和自以為是,來辯論、論斷和改變。這樣的態度後面,立足點不是利益和己見,而是平等、開放,和願意了解的興趣。這意味著:
(1)走下法官席或控告席,與家人一起坐在隊友席,尊重家人的人權
人有持有自己的觀點和選擇的權利。面對家人和我不同的觀念、生活方式和習慣,不把自己當法官,不以自己的標準為惟一尺度,而是在尊重家人有自己的想法、選擇及自我負責權的前提下,願意了解、溝通。尊重是增進了解、緩和衝突和化解衝突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溝通相對就容易。
一位事業有成的母親,與女兒關係從非常緊張到無話不談。她分享祕訣:「我把女兒當成特殊的客人後,一切都好了起來。」當女兒是可貴的客人,她的心態是善待、尊重、關心,遇事商量和探討,而非干涉、指導、批評,覺得妳該聽我的,因為我比妳有經驗有資歷。立足點一變,心態則變;心態改變,言語、應對就跟著變。她對女兒的影響力反而比她強勢時更大。
(2)拒絕偏見,尊重多樣性,保持開放和對話
尊重家人對生活獨特的內在體驗與看法,不要因差異而歧視或排斥,而是願意傾聽、理解和溝通。遇到不同,要竭力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在求對方理解之前,先努力理解對方,建設寬容、安全的家庭環境。可以從問問題入手,例如:
- 「這個觀點有意思。是甚麼讓你這樣想呢?」
- 「你一直這樣想,還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有所改變?」
- 「你這樣做的好處是甚麼? 壞處又是甚麼?」
在安全的情況下大家才能真實,真實才讓討論有意義,而充分且有意義的討論中,結論和下一步該怎樣會自然浮現。
(3)尋求平衡與公平,關懷家中弱勢者
當事情發生,既要尊重多數人的意願,也要保障家中弱勢個人的權益。弱勢個人可能是最沒有聲音的人,也可能是被多數家人排斥的人。家庭就像極小的社會,而「衡量任何社會的真正標準,在於它如何對待最弱勢的成員。」
(本文摘自《真愛家庭雜誌》第 13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