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滿$799,即可享免運

使徒行傳中的禧年 . 專題報導

  在使徒行傳4章中要有一些其他的重要意義,諸如「人人都將」參考使徒行傳434和「按照各人所需的」參考使徒行傳435,顯示出了一種在舊約裡沒有的自發性和靈活性。在律法下,每五十年宣告一次禧年。這是一種補救措施,防止經濟不平等所引發的危機。但是在五旬節那天,一個新的經濟動力被建立起來,能「隨時地」處理信徒們的需求。不同於強迫所有的公民每五十年一次遵守律法規定,五旬節那天的禧年表現是自發的、靈活的和志願的,當有需要時也可隨時實行的。
  有兩個故事最好地說明了當時經濟共享完全是自願的。第一個提到了巴拿巴,一個來自塞浦路斯的剛信主的猶太人,看到「大家庭」的需要,心裡感動將自己有的一塊田地賣了,將所得的分給眾人。另一個是在第5章記載的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悲劇故事。這對夫妻賣了田產,只帶一部分價銀到使徒面前,並且說這是全部所得。彼得各自詢問二人,並指責他們是在欺哄聖靈。彼得說很清楚,沒有人強迫他們出賣自己的田產,他們可以留著不賣。他們所犯的罪在於撒謊。儘管神對罪的審判一般是遲延的,但在這件事上,審判立刻臨到,「二人都撲倒在地,死了」。也許他們的故事給初期教會上了很好的一課,因為他們即將把福音使命帶到世界各地。以色列人開始征服應許之地時,亞干也落入同樣的結局參考約書亞記7章)
  感恩的是,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行為只是例外。大部分信徒都經歷奉獻的自由和喜樂,顯明了聖靈在他們生命中的主權。巴克萊(William Barclay)在他的書《神年輕的教會》(God’s Young
Church
)中,描繪了一幅引人注目的初代教會生活情形的圖畫:
這是一個樂於分享的教會!
  那些富人將自己所有的與窮人分享。當時的人們認為自己擁有太多而別人擁有太少是不好的。初代教會有個非常美好的傳統,每個星期日都會有「愛筵」。每個人按照自己的能力帶一些東西來,所帶來的東西聚集一處,然後坐下來共享。許多初代的基督徒很窮,有的還是奴隸。在希臘一個奴隸的口糧是,每天不到二斤的食物,外加幾個無花果和橄欖,還有一點葡萄醋。通常在主日吃到的食物,是他們一星期來最豐富的食物,也是因著初代教會大家分享彼此所有的,他們才會吃到。如果我們裡面真有基督的靈的話,看到別人有需求而不去幫助,自己也不會感到高興的。
  在舊約時代,禧年成了每人一生一次的經歷。若是活得長久的話可以經歷兩次。耶穌在地上服事期間,已將禧年重新定義為,祂的跟隨者每天的職責。但是這種職責要出於自願而非勉強。如果門徒想成為禧年的實踐者,就需要有自己的禧年——從律法的束縛中得自由。五旬節、聖靈降臨與釋放門徒得自由,使他們可以每天都是禧年。

 
* 本文摘自天恩出版經濟趨勢與因應之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
    Calculate Shipping
    Scroll to Top
     
    用 閱 讀 搭 起 您 與 上 帝 的 天 梯

    成為悅讀會員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

    原創信仰時事內容|好書精選摘錄

    進入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