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變?鉅變!
西元999年,中國的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人稱「楊六郎」的楊延昭在河北遂城擊打了盛氣淩人的契丹鐵騎;新生的市舶司在浙江沿海高調掛牌開張,海上絲綢之路直通亞非;在南中國,占城三季稻讓大宋的農業產值一下飆升,直逼唐代三倍。
這些大事對現代人而言早已化為無痕雲煙,惟一的例外或許是當年農曆四月,在廬州合肥一戶官宦名門, 一個男孩的誕生。千年來,這男孩的故事透過口述、小說、戲劇、影視在人心佔位,餵養了許多中國人對公義的渴望。若說上個跨世紀的關鍵時刻曾發生過什麼大事?應該就是人稱包青天的北宋名臣包拯誕生了。
一千年過去,來到1999年,我在!廿世紀最後七天,我莫名地緊張,興奮,和驕傲。終於輪到我了!拍拍自己的肩膀,歷史上有多少人能跨過一個千年?告別廿世紀的最後一夜,我無法入眠,只想好好見證這個奇妙的「進入」。
可惜那個千禧數字的更新,當時並未感覺帶來實質劇烈的變化。我又慶幸,又失望。
直到多年後,再有機會從父母的角度開始思考網路,我這才驚覺, 自己早就見證了一個莫大的、從無到有的奇蹟:從沒網到有網。 這,不是一 些生活層面的零碎改變,而是翻天覆地的更新。
不用等到數十年後回首,才感到恍如隔世,對九○後出生的人來說,網路彷彿已是從上帝創造天地時,就順便附加的福利。而網路新世代的學生們,更完全無法想像沒有網路怎麼學習?
似乎有問題不需要上圖書館查資料,到新的地方不用買紙本地圖已經很久了。可仔細算算,不過是近十幾年才有的奢侈。
觀光飯店前,老公公老婆婆從巴士走下來,第一句話不是問廁所在哪裡,而是無線上網的密碼是 什 麼?
都說人「翻臉比翻書還快」,可是人翻臉之後,還記得很清楚那人沒翻臉之前的模樣,而網路把這世界翻了臉之後,我們很快就淡忘了它沒有網路之前的樣子。
1990年,全球互聯網(World Wide Web, WWW)剛向世界睜開嬰孩般惺忪的雙眸。起初,這張臉清純到只有文字,兩年後才出現第一張照片,三年後網路對外公開,才可以讓所有人自由免費運用。
清楚記得亞馬遜網站(Amazon.com)1995年7月的登場。這個網站賣出的第一本書,是道格拉斯·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的《流體概念和創意類比:計算機模型的基本機制的思路》,被一位名叫約翰‧溫萊特(John Wainwright)的電腦科學家購買。
當時,人們對網上購物仍存著很大的保留和懷疑。「誰會摸不到東西就先付錢呢?」周遭長輩們嚴重警告,並要年輕人等著看人上當。但一些花爸媽零用錢的青少年笑嘻嘻地說:「你看,我可以不出門,就買到便宜又大碗的產品。」
然後,不單有品牌的公司把產品放在網路商店裡賣,更瘋狂的是連個人的舊東西都爬上了網站。1995年9月3月,拍賣網eBay(AuctionWeb->ebay)正式上線。在這個平臺上銷售的第一件商品是一支殘破的鐳射筆(laser pointer pen),成交價格為14.83美元。
這—更讓人抓破頭皮了!連公司的影兒也沒有,就憑天涯海角一名未曾相識的人,在虛擬空間裡留下一兩行文字、一兩張照片,還是用過的舊貨,就想賺到別人口袋裡的鈔票?
是的,是的,而且不只買賣東西,連婚介業也在差不多時間登上網站。1995年,美國交友網站 Match.com誕生。人們開始透過網路找男女朋友和結婚對象。
相對於嬰兒潮世代,他們的兒孫根本無法想像沒有網路的世界究竟是啥模樣。
來不及驚喜
買賣也好,約會、找對象也好,仔細想想,如此探測隱私的活動(不管是金錢或是關係),在這樣一個互相猜疑的現實世界裡,竟然只用了短短數年,就贏取了這麼多人的信任。
為 什 麼現實生活中這麼多人對配偶如此容易失去信心,而對渺渺茫茫的網路過客,卻如此願意投注信心?
當然,總是年輕人先嘗試,中年人從他們肩膀後面邊嘮叨邊觀察,老人家嗤之以鼻。接著,中年人漸漸坐下來,偷偷嘗試;最後,老人家雖然仍堅持到商店看到產品才肯把錢掏出來,卻邊買邊跟商家吵著:「人家網路賣 什 麼價錢,你們怎麼貴這麼多?!」回家再跟鄰居老李說:「看年輕人說這東西在網路便宜很多啊!我們老的就是不懂怎麼上網買,只能去店裡當冤大頭!」
1996年免費電郵(hotmail)出現,我也記得大家還在感懷寫信貼郵票的日子不再,悼念一年一次的生日,因電子卡的出現,漸漸收不到紙卡片。沒想到,2004年臉書上市,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e)和社交媒體這一波打來,很快,就把幾年前號稱時髦的電郵,打入太正式、專屬「爸媽老一輩」的溝通模式了。
1998年,谷歌這公司還窩在車庫裡,以試驗版(Beta)出現,這可不是網上第一個搜尋引擎!我完全記得自己嘗試谷歌時,那種「有就好」的心情。本來嘛,以前到圖書館去耗上半天,能找到一點合用的資料,就已經大呼不虛此行了,那麼,網上隨便輸入幾個自認為的關鍵字,還期待能找到 什 麼呢?
但—又是來不及驚喜。如今從個人到朋友圈到學校、公司,只要一有問題拋出,下一個動作就是全低下頭喊谷哥哥去。
每個八○後出生的「網路原住民」的身子裡似乎多了條神經,叫作「谷歌反射神經」(Google reflex)。五花百門的問題,從最實用到最理論,已經不用考慮,直接網上搜,這不是習慣,而是反射動作。
資訊大海嘯使世界翻臉如翻書,分分秒秒都處在劇變之中。
驚人的視頻效應
世界第三大熱門網站YouTube創始人是查德‧赫爾利(Chad Hurley),陳安之(Steve Chen)和賈偉德‧卡里姆(Jawed Karim)。他們在2005年的2月14日首次註冊了功能變數名稱(domin name),然後窩在一間車庫裡為YouTube的發展奮戰數月。同年4月23日下午8點27分,在YouTube上發布了第一個視頻,名為〈我在動物園〉(Me At the Zoo)。在這個十九秒的視頻中,卡里姆站在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大象前,興致勃勃地談論著它的長鼻子。
自創立以來,YouTube已經成為視頻媒體網站和在線視頻的代名詞。它每天的訪問量可以達到三十億,僅次於臉書和谷歌。因著視頻網站,許多人不需要到好萊塢打拼,也能一夕成為爆紅明星;因著視頻網站,許多有才氣的創作型歌手得到千萬人肯定;因著視頻網站,社會上許多不公不義的黑暗角落被大燈照耀,哭聲被聽見。當然,也因著視頻網站,一些人的隱私永遠在世間流傳,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改變太快,快到讓人來不及思考改變了 什 麼,或者改變的意義是 什 麼,只能埋頭忙著適應。想想,網路入侵還真是不流血的戰爭,連論說成功失敗的機會都不給,就直接全盤接收、入境作主。
將不平衡當新平衡?
似乎很多迷人的東西,都帶著一些失衡的可能性。
孩子有平路不走,就喜歡走在人行道的邊緣上,走不快,身子搖搖晃晃,隨時可能掉下來,但他們就是喜歡。因為戰勝失衡的感覺―很刺激,也很有成就感。
成人世界所害怕的未知,對孩子來說卻是浪漫。尤其那些從小被保護慣了的孩子,未知,在他們眼中就等於探索、冒險、驚喜、和征服。
網路,就是這樣一處充滿未知的天地。
失衡的感覺本是身體本能的保護力,每次一傾斜,我們就被提醒:大事不妙了,該調整改變。 失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失衡後,把不平衡當成新的平衡。
把不平衡當成新的平衡去享受,就是癮。
網路上的沼澤地帶,在許多青年人的眼中是展示舞姿的炫亮舞臺。
全力發展網上遊戲軟體的韓國,十八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中,高達30%有不同輕重程度的沈迷網路徵兆。而中國的狀況也非常嚴重,幾年前的估計,就已有將近15%的孩子沈迷網路,到家長完全束手無策的地步。於是各地戒網癮中心興起,治療方式從心理輔導、電擊,到吃藥、禁閉,五花八門,專業非專業齊聲討伐,卻留下更大的窟窿等著收拾。
問題是,不久之前那些確定自己孩子深陷網癮的家長,很多現在也不確定了;生活在哪個角落不需要網路?誰又能說誰是淪陷,誰有節制?如果這整個世界已經被一張大網罩住,究竟該怎樣活在網裡卻不受轄制?
和周遭的父母聊天,一談到網路,每雙眼睛都很迷茫。「問題很大,卻無法正面解決!」一位父親這樣說。「這不像吸毒或賭博,可以定意用刀子毫不留情切下去隔離。」另一位母親歎氣。
了解→反省→適應
談網路,真的不要只談問題,然後討論問題怎麼解決。我認為這是面對生活一種錯誤的態度。人生不是來解決問題的,人生也不會因為解決了問題就豐盛;教養孩子更不能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標。
作一個成天只想解決問題的父母,孩子會在問題中成長,因為父母不斷盯著問題看,孩子一碰到他們,就受提醒自己有問題。最後,親子之間遂形成「一方拼命解決問題,一方拼命製造問題」的互動模式。
對於網路,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網路怎樣改變了這個世代,即將怎樣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儘管對於八○後的父母,本身即為網路原住民,似乎不需要再討論網路是 什 麼。事實上,他們只是第一代經歷網路者,並沒有看到整個圖畫。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網路第一代有了自己的網路經驗,卻不知道怎樣從這個經驗出發,教養下一代。
網路原住民的父母輩不懂網,無法傳遞在網路世代養兒育女的經驗給他們。因此,八○後的網路原住民將成為拓荒者,前無來者。他們摸索如何教養網路世代子女,就更需要站在高處,看見大圖畫,才能夠更客觀公平、也更準確審視每一個角落產生的變化。有的問題可能只屬暫時的,等大環境成熟,這些問題便會遭受大幅度的調整 什 至放棄;還有些問題並不是問題,只是缺乏了一些東西,等待添補。
教養是認識孩子的過程,不認識孩子生活的世界,就談不上引導、影響、改變。
要掌握覆蓋孩子未來生活的網路世界,是條漫長的旅程。成為網路世代的第一批父母,必須一邊探索了解,一邊大膽假設、猜測,一邊拿捏做決定。
就像衝浪者不管浪多高多猛,總是可以經由練習,安全漂亮地滑上衝下,面對網海巨浪,亦是如此。
陪伴網海衝浪者
儘管如此,我仍覺得榮幸。
就像一名衝浪者,即便在海水中有滅頂的威脅,他仍不會把迎面而來的浪頭當成敵人,只是努力學習迎接浪潮,直到懂得駕馭,以致不管浪多高多猛,總是可以經由練習,穩站浪尖,還可以安全漂亮地滑下來。衝浪高手喜愛浪,卻不被海浪吞噬。
衝浪,不要觀浪 ,更不要坐在一旁叨叨不停地數落浪潮的危險。在我們漸漸走出了對網路因陌生而引發的抗拒和恐懼之後,有足夠的時間回頭反省,看見網路怎樣影響著新世代,塑造他們的學習方式、社交行為,和與這世界的互動, 什 至重塑他們對工作、婚姻、家庭的看法。當然,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陽光面,而刻意避免那些因著網路而絆跌、無法正常行走, 什 至殘障的真實故事。所幸,摸索了近二十年,專家開始可以提出比從前更準確的判斷和治療建議。
虛擬世界的來臨,帶來新一波對真實儉樸的渴慕,在天天受網路資訊轟炸的同時,「零垃圾生活」、「少即是多」、「減的美學」、「慢活」的呼聲四處迴盪,吸引了不少在虛擬世界長大的年輕人。
靈魂貧窮的真相繼續從大網的密孔中滲溢出來;網上網下,能深觸人心的理由,從來沒有改變過。
儘管這個世界彷彿已經被大網罩住,我們卻不怕被「一網打盡」,只是要學會駕馭這張大網,讓它成為我們拋向新世代、捕捉新視界、獲得新資訊、領受新鮮感動的重要工具。
當然,懂得收網、補網也很要緊。在許多家庭裡,網路新世代曾經寄宿網上成長,等回家與父母重聚時已是成年,雙方相見卻不相識。如今我們正式歡迎網路新世代成為主流,雖然有點遲了,但意義深重。特別對那些還在長大的青少年,和那些仍在找尋生命定位的年輕人,必須透過更多的認識,表達最深的接納。
作者馬睿欣老師為知名紙本及網路作家,敬請拭目以待她所撰更多網路與親職相關新知、策略與洞見。馬老師撰寫、播講之有聲教材禮盒《理家理心》(書+5CD),教導如何由內而外、由心到手,整理管理家居內外,雋永實用、膾炙人口。
美國讀者為本會奉獻100美元以上者,可索贈一套;臺灣讀者請電(02)2515-3551向天恩出版社洽購。
本文摘自《2017真愛家庭雜誌第97期》,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文/馬睿欣
本文取材自《真愛家庭》雙月刊。
該雜誌為「國際真愛家庭協會」之代表性刊物, 以陪伴全球華人「將心歸家享最愛,守住真愛守住家」為宗旨, 提供全人性、 全程性、 全面性的專業服務。
該雜誌 2001 年創刊迄今所有内容, 及該協會所有課程、 教材及服務, 請上網 www.familykeepers.org 查詢 。
#真愛雜誌
#網路
#千禧
# 九○後
# 無線上網
# 全球互聯網
# 亞馬遜
# Amazon
# eBay
# 拍賣
# 交友網站
# Match
# 電郵
# hotmail
# 即時通訊
# instant message
# 臉書
# 谷歌反射神經
# Google reflex
# 網路原住民
# 八○後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