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如此行,為要記念我」指的不只是「宗教儀式」
文/克雷‧葛羅雪 Craig Groesche,《危險的禱告──跟隨耶穌從來不代表應該安全》作者
「最後的晚餐」是耶穌臨死前,與祂最親近、最信任的朋友們最後一次的聚集。
擘餅預表的意義
在這樣親密、知心的氣氛下,耶穌拿餅和酒給他們吃,預表祂即將面臨的刑罰與死亡。接下來,祂邀請門徒一起慶祝這象徵意義豐富的一餐,好在以後的年日記念祂。
耶穌擘開了餅,解釋這樣的破碎是象徵將要發生在祂身上的事,祂會遭受破碎、瘀血、壓傷。祂的背上因無情、殘酷的鞭打而留下道道鞭痕,臉上因拳頭重擊而流血,頭頂被荊棘編成的冠冕刺傷,手腳被釘穿到木柱上。
祂懸掛在十字架上,周遭的群眾向祂吐口水,嘲笑祂,咒罵祂。
耶穌跟兩個罪證確鑿的盜賊掛在一處,儘管耶穌什麼錯事都沒做過。祂在上面努力掙扎著喘最後一口氣,煎熬、痛苦中向神呼求,饒恕那些釘死祂的人,為我們捨了祂自己的生命。
跟門徒分完餅之後,耶穌拿起一杯酒。祂徐緩、刻意、慈愛地解釋,這杯是代表祂的血。不久之後,祂要流出鮮血遮蓋人們的罪。祂是神的羔羊,那隻被帶到宰殺之處、犧牲獻祭的羔羊。耶穌注視著這群祂所揀選之人的雙眼,祂知道彼得會不認祂,猶大會出賣祂,然而,祂仍繼續愛他們,向他們解釋祂必須獻上自己的生命。
路加的福音書裡也描述了同樣的一餐,路加說:「(耶穌)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9 節)
幾乎所有聖經學者都同意,耶穌指示我們「如此行」,為信徒提供了一種記念、尊榮並慶祝祂死亡與復活的方式。多少世紀以來,基督的信徒都會聚集,一起同享擘餅、分杯,並一起參與這敬拜的行動。這是我們熟悉的聖餐或稱「主的晚餐」,耶穌為我們付出的代價,讓我們可以得著赦免,永遠與天父團契在一起。
「如此行」指的是什麼?
但有些學者相信,耶穌所指示的「如此行」,不只是簡單而簡短的儀式,單單讓我們吃餅喝杯而已。
有人相信,耶穌所說的「如此行」也意指我們該如此生活。我們不是只有在教會領聖餐的時候才記念耶穌,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隨時記念祂。因為耶穌的身體被破碎,因為祂的鮮血流淌而出,我們也應該每天為祂而活,為祂經歷破碎並澆奠。
我們有對朋友傑羅姆(Jerome)和莎娜(Shanna)照顧許許多多在困難中的孩童,甚至不敢確定他們能否算出到底幫助了多少受傷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無數個夜晚,他們傷心痛哭,他們因失望而痛苦,他們付出到自己都會疼痛。但在這樣無私的付出中,他們找到了喜樂。
我曾問過他們,如果重來一次,會不會做不一樣的選擇?沒有任何遲疑,他們同聲回答我:「絕不!我們得著太多,現在正是我們回饋的時候。」傑羅姆和莎娜親身體驗到活出破碎與澆奠的祝福。
很難想像,當時那些門徒與神的愛子一起同桌共飲,他們心中有什麼想法或感受。他們不希望看到祂死,很可能他們根本不相信祂會死亡。
不知道當他們想起耶穌之前說過的話,一幕幕湧進他們腦海的時候,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喔……哇……原來是這樣。耶穌早跟我們說過,要作祂的門徒,我們必須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參考馬太福音十六章 24 節)
我們也同樣需要向著自己死,才能為祂而活;被破碎,並澆奠。
然後門徒可能又記起來,耶穌邀請他們背十字架之後所說的話。耶穌說:「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馬太福音十六章 25 節)耶穌並不是邀請我們進入輕鬆、舒適的生命,而是邀請我們進入降服、犧牲的生命。
我們最終的渴望,不是成就我們自己的心意,而是能成就祂的旨意。耶穌就是在邀請我們治死自己的生命,讓我們的每一刻、每一天都為祂而活。離開我們舒適的客廳和安全的禱告,以便明白什麼叫作為他人的緣故破碎自己。
要是,耶穌所說的「如此行」,不是光指我們在教會偶一為之的宗教儀式呢?
要是,祂同時是在邀請我們每天經歷破碎及澆奠呢?
要是,祂在邀請我們進入一種謙卑、犧牲、慷慨與喜樂的生命呢?
要是,我們不再祈求:「神看顧我、保佑我、賜福與我」,而是邀請神在我們生命中做更深的工作呢?
要是,我們體會到,其實,有了神的幫助,重擔都可以變成福分呢?
要是,我們願意擁抱以下的真理,會怎麼樣呢?―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剛強,試煉可以堅固我們的信心,傷害讓我們對他人的困境更有憐憫、同理心,苦難可以牽引我們更親近基督呢?
要是,我們有勇氣、有信心、能夠放膽禱告:「神啊,破碎我」呢?
要是,我們也為基督活出被破碎、被澆奠的生命呢?
(本文摘自《危險的禱告──跟隨耶穌從來不代表應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