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靈德牧師寫的這本《從嘆息到擁有》,讓我想起了慕安得烈(AndrewMurray)。
慕安得烈是公認的「靈命大師」,他教導「靈命進深」的書被翻成多國語言,並幫助了許多的人。慕安得烈是蘇格蘭人,在南非牧養白人教會非常成功,參與推動1860年南非的復興運動,在教派體系(荷蘭改革宗長老會)中擔任要職,是著名的培靈會講員,是開西運動(Keswick,19世紀末影響普世教會的靈命進深追求運動)中的核心領袖,但他也非常積極地參與並推動對南非本地黑人的宣教,這是比較少被人注意的一面。
在1900年紐約舉行的普世宣教會議及更有名的1910年愛丁堡宣教大會中,都曾邀慕氏參加,但他都因南非本地有戰事而不克前往。當他收到大會寄來的決議報告書,其中列出計畫要募集多少宣教基金,招募多少宣教士,設立什麼樣的宣教士訓練計畫等等。他寫了兩本書作回應:(1)《The State of the Church: Aplea for more prayer》,他說,若教會軟弱、弟兄姊妹冷淡,自然不願回應呼召去宣教,就算勉強去了,也無法建造健康火熱的教會,所以當務之急是大量的禱告求復興,教會復興了,很多弟兄姊妹就願意去宣教,並且帶著復興的恩膏和大能,會在宣教工場上帶來有效大量的靈魂收割。(2)《The Key to theMissionary Problem》,他認為解決宣教各方面問題的關鍵在於,幫助弟兄姊妹和主耶穌有親密的關係。他說,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牧師到各處分享時,主要不是強調每天有很多未得之民的靈魂下地獄,要趕快去搶救,而是分享他自己和主耶穌親密的關係,結果很多聽他分享的弟兄姊妹都願意回應呼召去宣教。因真正有效而長久的宣教動力,在於深刻感受到耶穌的愛,並被這愛激勵去分享愛,單單出於責任感或定罪式的要求是不足於支撐長期宣教中種種挫折困難的考驗,也無法感動宣教工場上的未信者來信耶穌。所以,「和主耶穌有深刻的愛的關係」才是解決宣教問題的關鍵。
在這本書中,鄧牧師描述他在面臨攝護腺癌第四期的危機時,重新面對神,而體會到神在基督裡已為我們預備了一切豐盛的基業,並經歷到神向他彰顯的恩慈,而更深地體會到在神眼中的我們是什麼樣的身分(密友、蒙愛的子女、忠心的僕人、無瑕疵的聖徒、神國度的祭司),藉著身分的認知而調整好與神的關係,神的同在就臨到他並藉著他施展大能。在鄧牧師的服事中有神蹟奇事開始出現,並帶來福音的突破,這一切正印證了慕安得烈牧師多年前提出的呼籲。
鄧牧師在臺灣福音最硬的土地──客家地區(臺灣客家人信主比率不到1%)服事了二十五年,藉著和主耶穌進入更親密的關係,並花更多時間呼求復興,終於看到初步的開花結果,證實這才是宣教突破的關鍵。現在有人認為只要推廣「敬祖儀式」就可帶來客家福音突破,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其實成效不彰。我認為「敬祖儀式」可以稍微化解還未信主的客家人對基督教的鄙視和痛恨,但不見得就能吸引客家人來信主(惟有主耶穌的同在才能吸引人信主)。
「靈命進深」的真理原則是亙古不變的,但每個時代的生活環境及文化型態卻有所不同。鄧牧師這本書以當代人慣用的通俗筆法及生活例證,來闡明他領悟到的與耶穌建立親密關係的真理原則及親身經歷,十分精采動人。書末附錄中的宣告禱告詞及各章的討論題綱都非常深入而實用,這本書可用作小組聚會一個季度的研讀材料。
總之,這本書對每位讀者都必定大有助益,而臺灣的讀者應該更覺得倍感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