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滿$799,即可享免運

問了,答了,然後呢?

  搜尋引擎功能強大,確實是孩子學習的利器。然而,我們仍要鄭重提醒―問了,答了,然後呢?                         

猶太父母教養法
  重教養的時代,哪裡有「果子」,大家就往那裡去研究「種植法」。30%的諾貝爾獎得主是猶太裔;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名校,猶太人錄取率高達30%。還有許多傑出猶太裔在世界各地閃爍:臉書的創辦人札克伯格、Google創始人佩奇與布林、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甲骨文公司創始人埃裡森,還有愛因斯坦、佛洛依德、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喬治‧索羅斯……等各行業的佼佼者。怪不得越來越多人熱衷於研究猶太父母的教養法。


  其中一個常被廣泛討論的,是猶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問答習慣


  看重問問題,藉此刺激孩子思考,鼓勵他們更多探索,成為許多猶太父母日常訓練孩子動腦的方式。的確,如果一個人不想問問題,或者根本沒有問題,那麼,答案對他來講,就意義不大。又或許,當我們眼前堆滿了太多答案要吸收的時候,裡面原本存在的,那一小燭發問的渴望,很快就會被壓過熄滅。

華人傳統教育法
  華人教育模塑出來的人,都對答案有種近乎焦慮的倚賴。
 
  在家裡,父母想方設法要把他們認為的標準答案從小灌進孩子腦袋裡,叫他們牢牢記住,並且遵守。到了學校,老師也有一大堆答案,要我們虛心領受,還要默寫。
 
  當人把一本書給我們,或帶我們到圖書館,書店,叫我們要多看書的時候,其實骨子裡,還是叫我們好好去接收答案。
 
  從「誰知道答案?」開始,到把作業填滿答案,到把考古題當寶貝,漸漸,好學生的身分,就由一張漆滿標準答案的牆拱出來,徬彿刀槍不入。
 
  直到入了社會,發現人生無法用答案一路保證下去時,才驚歎:原來不懂得問問題,可能是更大的悲劇。
 

  於是,做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的那幾年,我也想打開孩子的生活和知識廣度,讓他們奢侈地問。但很快我又發現:雖然增加他們觀察體驗的機會可以勾引出好奇心,卻不一定能刺激他們積極求知。因為當孩子開始問問題的時候,是否能得到答案,並且得到答案的過程是否有趣又有果效,會決定他們是否有動力想要繼續問下去,還是停留在表層的好奇就行。 

 
  傳統學習方式,除了上課、經驗,就是讀書。
 
  有甚麼不懂的事情,想到要上圖書館,或是要翻書,翻半天還不見得查得到,就想算了。比方想了解地球暖化現象,得帶孩子去圖書館找書,好不容易找到一本有圖片的書,通常也畫得不怎麼樣,文字的描述又很枯燥,原本興致勃勃的孩子幾經波折就想算了,下次還是別輕易發問,免得招出後面一堆活要幹。
網路激發求知慾
  感激網路搜尋引擎,可以很快得到答案。如此帶出正面效應,當下回好奇心再被激發時,孩子有自信,可以試著去找出答案。
 

  網路搜尋引擎的確點燃了孩子們的求知慾。在家教育那幾年,每次孩子問問題,或者討論到某一個主題,我會請他們先上網查一下,然後與他們一起歸納出一兩個可學習的資訊來源去詳讀,並做筆記。

 
  記憶猶新,兒子在課本上學習光合作用時,原本怎樣都記不住內容,也講不清楚程式。沒想到YouTube上找到的「光合作用饒舌歌」。播放幾次後,竟讓他輕易搞懂了這學問。
 

  再說一次,很感激網路搜尋引擎,因為主動求知之後得到的答案,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

 
  我們也因此勇於一次又一次地在車上、路上、餐桌上、沙發上,天南地北地討論、發問,並且當場求證。不再抱著從前那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求知方式―講到甚麼先熱鬧一場,但終究想到要去找解答的過程那麼麻煩,就不了了之。
 

  腦神經專家指出,成功的經驗對孩子的影響不只是心理的,更是大腦的。如果一個人老是失敗,你講再多鼓勵的話都不見得有用,只有讓他得著機會經歷成功,他的大腦才會渴望下一個成功經驗,促使他為此努力。網路鼓勵人求知,是因為提供了快速的滿足感,求知後能夠快速得著答案的經驗,自然激發人更想要求知,這對大人和小孩都是一樣。

在有問必答的網路汪洋中,如何慎思明辨,乃是一大課題
指點迷津或引入岐途
  但―在「我敢問!」這姿態滿天飛的幾年中,有一些狀況壓在底層,蠢蠢欲動。
 
  搜尋網站在鼓勵人問問題的同時,也因他們提供的是麥當勞式的立即滿足,讓人習慣停留在膚淺的理解和答案。這與拿起一本書來,好好讀完,因此獲得深入、全面的探討是兩回事。
 
  我注意到搜尋引擎發動聲震耳欲聾的世代裡,大人很容易驚訝於現在年輕人怎麼懂得這麼多。如果再仔細聊深一點,就會發現,單靠上網學習,懂得的多半是片面資訊,很少是完整知識,真正的學問就更稀少了。
 
  而那些透過深度閱讀所醞釀出來的生命反思和啟發,更是少之又少。
 

  網路的超連結(hyperlink)生態,雖然讓我們可以從一個問題接著另外一個問題地問下去,但是因為他本身是網狀型的連結,而不是直線型的連結,很容易讓人在問的過程裡,漸漸就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問甚麼,或忘了當初究竟想問甚麼。這和閱讀一本有清楚的中心思想,並且照著一個主題清楚發展枝榦的書籍完全不同。

 
  結果,網路世代的人敢問,卻很容易在一路猛問的途中迷路。像一個找路的人,因為沿途景致太精彩,遇到的人太有意思,耽擱了回家時間也就罷了,就怕到後來忘了自己從哪裡來?到底要往何處去?迷惘!!
掌握學習工具只是起步
  因為網路鼓勵我們發問,也能夠提供解答,很多父母覺得輕鬆了很多,有甚麼問題,叫孩子滑鼠動動,手機刷刷就好。但這樣做,其實只是讓孩子漂浮在資訊大海上,並沒有真的學會游泳。「我在網路上看過」這句話,癱瘓了大家深入思考、批判的能力;資訊都成了口香糖,放在嘴裡咬一咬,沒味道了就吐出來,滿足一下口慾,卻沒成為真正的養分,使人飽足。
 
  然而很多家長竟然以為在網路上瀏覽搜集各種「情報」,也叫做自學?!
 
網路已成為千禧世代無可迴避的學習途徑

在家教育的那些年,我深深體會到自學不是把工具丟給孩子就夠,更需要有規則的互動和引導。當父母和孩子在聊天,孩子興奮地分享他們在網路上讀到的資訊時,父母若能抱以同樣的好奇和興趣,對那些資訊提出問題,並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就得到把資訊咀嚼成知識的機會,開始建構自己對不同事物的看法。
 
  從前孩子漸漸長大時,很多父母都覺得要和孩子做有質地的談話越來越困難;如今網路成就了親子間乒乓球式一來一往對話的可能,這是我們的福氣,也是機會。但願透過科技文明提供的好處,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對話能超越命令、糾正、說教,或是討好,進入更豐富的互動連結。
本文摘自《2018真愛家庭雜誌第100期》,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文/ 睿欣
本文取材自《真愛家庭》雙月刊
該雜誌為「國際真愛家庭協會」之代表性刊物以陪伴全球華人「將心歸家享最愛,守住真愛守住家」為宗旨提供全人性全程性全面性的專業服務
該雜誌2001年創刊迄今所有内容及該協會所有課程教材及服務請上網查詢www.familykeepers.org
#真愛雜誌
#搜尋引擎
#種植法
#猶太人
#札克伯格
#格魯夫
#埃裡森
#愛因斯坦
#佛洛依德
#傳統教育
#hyperlink
#超連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
    Calculate Shipping
    運送選項會在結帳時更新。
    • 再449元免運
    • 再449元免運
    • 再449元免運
    Scroll to Top
     
    用 閱 讀 搭 起 您 與 上 帝 的 天 梯

    成為悅讀會員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

    原創信仰時事內容|好書精選摘錄

    進入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