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帶領他人之前,有最重要的一位需要先去帶領
那一位是誰呢?答案就是:自己。
要帶領自己走上生命之路,意味著不斷克服自己的天性,這需要無比的勇氣。
「最省力法則」不等於「正確的選擇」
人的天性往往會遵循最省力法則。當需要在兩種相似的選項間做決定時,自然會傾向於較容易(工作量較小、付出較少)的那一個,然而這樣的選擇不一定正確。要勝過這個天性,做出正確的選擇,就需要勇氣─能激發我們勇氣的,惟有真正的愛。
聖經說:「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約伯記五章7節)達到生命目標的過程,總會遭遇挑戰和挫折,可能轉錯彎、繞遠路,或是想半途而罷。如何決定做或不做?下一步該踏在哪兒?取捨的關鍵是什麼?
讓我們從「時間管理」和「習慣養成」兩方面,來探討如何從選擇中向著生命的目標前進。盼望與你一起看見:帶領自己,是發現生命中真愛的過程。惟有愛,才是前行的動力。
時間管理=選擇管理=痛苦管理
時間管理成功者和不成功者,都可訂立一樣的計畫,那麼兩者的差異在哪裡呢?使徒保羅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章18節)許多時間管理的方法,強調立志和計畫,但其實這並非關鍵。
人很多時候沒有力量開始或繼續執行計畫,而且以「沒時間」、「做不到」為藉口,再美好的立志和計畫,最終都會因困難和痛苦而放棄。
因此,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進行選擇、面對選擇所帶來的痛苦。
時間管理表面上有許多藉口,但深究之下共同的原因可能是不願付上行動所需要的代價,也就是懼怕付出代價所可能承受的痛苦,因此攔阻了行動。例如,有人喜歡拖延,因為可以暫時不需面對問題本身。
若要真正解決對痛苦的懼怕,需要的是發現生命中愛的激勵。
愛既完全,就將懼怕除去
聖經說:「愛既完全,就將懼怕除去。」(約翰一書四章18節)好比幼兒剛起步學走路,雖然沒有立志,而且一開始會跌跌撞撞,卻不怕摔倒,願意爬起來繼續嘗試,這是天生的能力。走了幾步,父母和家人誇張地拍手、稱讚、擁抱,積極的回應讓孩子感受愛的鼓勵與肯定,勝過摔倒的痛,就願意再試一次。
在家人營造出愛的環境中,孩子安心成長,繼續嘗試,摔倒再爬起來,直到會走、會跑、會跳。反過來說,即使孩子立志,若得不到愛的鼓勵,無論學走路或講話,都可能是段漫長的掙扎。
再以基督徒常說要做,也知道應當做的固定讀經為例。要明白神對我們生命的呼召,以及活出有基督樣式的生活,豈不該從讀神的話開始?
然而多少人新年立志每天讀經、一年通讀整本,卻只持續了短短的時間,便因「沒時間」、「受打擾」而停止,直到新的一年開始,又再次立志。
能否固定讀經,時間的安排和管理只是表面因素,真正原因是在這個時間你「決定」做什麼事。「沒時間」、「受打擾」的說詞,只是把責任推給外在環境,似乎如此一來自己就不需要承擔責任了。
只有當你願意承認「是我自己選擇了做或不做」,才能拿回主控權;深究為什麼選擇不做,才能知道如何更有可能選擇做。
先痛還是後痛?
要讀經,必須放下一些事情,把時間和心力分出來。可能是睡眠(提早起床或延後就寢),可能是習慣(吃午餐時不看手機上的新聞),也可能是態度(認為自己讀不懂或覺得沒意思)。取捨的關鍵,在於願意承受多少痛苦,以及何種痛苦。
減少睡眠、改變習慣、讀不懂或沒意思,會讓人立刻感受痛苦。不讀經呢?對主的話陌生而無法更認識神,也感受不到與天父親近的關係,甚至因為不認識真理,言行意念得罪神、得罪人,必須承受後果。而這樣的痛苦或許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體會。
真相是─沒有不會痛苦的選擇。我們要面對的選擇只是:先痛還是後痛?選擇現在因改變所立即承受的痛苦,或者因不願改變,靈命一直得不到成長的痛苦?
惟有在愛中才能勝過苦痛。因選擇讀經而放下慣有作息,固然會有痛苦,但讀經的過程卻能讓我們體會到神話語的親切,得到鼓勵。
讀經時,主動選擇承受一些痛,就是因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神兒女的身分,決定活出神對我們的呼召。
(本文摘自《找到屬於你的領導力》第二章「帶領自己,發現作為動力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