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傳福音總是有點卡?其實你不用一個人撐全場
小組是傳福音最好的模式。在教會當中,傳統的佈道方式就是用「一對一」的方法來傳福音。但是,事實上,據統計大約只有十分之一的基督徒覺得能夠很自然的用「一對一」的方式來傳福音;也就是,絕大多數的人在做「一對一」傳福音的時候,會感覺很彆扭或不自在。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我沒有傳福音的恩賜」、或是「傳福音與我無關」。

文 / 劉彤,《與神夢想無限可能》作者
當耶穌對彼得說「得人如得魚」的時候,這句話的背景,不是指著一個漁夫自己拿著魚竿釣魚,而是指著群體捕魚的情境。
分工合作:小組中的群體傳福音
小組是傳福音最好的模式。在教會當中,傳統的佈道方式就是用「一對一」的方法來傳福音。但是,事實上,據統計大約只有十分之一的基督徒覺得能夠很自然的用「一對一」的方式來傳福音;也就是,絕大多數的人在做「一對一」傳福音的時候,會感覺很彆扭或不自在。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我沒有傳福音的恩賜」、或是「傳福音與我無關」。
然而,當耶穌對彼得說「得人如得魚」的時候,這句話的背景,不是指著一個漁夫自己拿著魚竿釣魚,而是指著群體捕魚的情境。在當時的漁村中,「捕魚」是一項群體合作的工作。除了出海捕魚的漁夫之外,留守在村莊裡其他人也會曬網、補網,或是清理、預備船隻,或是銷售魚貨。所以,捕魚是一個以群體為中心的行動,而不是靠個人單獨完成的。
當理解這樣的觀念後,我們會發現,小組正是傳福音最好的模式。在小組中,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有些人很喜歡邀請朋友,他們就負責邀約的工作;有些人很愛做各式各樣的點心,他們就負責款待;還有些人能帶領敬拜或分享話語,甚至專注於傳福音。大家各盡所能、各司其職、互相支持,小組便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小社群!當有新人決志了,便可以直接留在小組裡,馬上就有歸屬感、願意留在教會裡持續參與。
因此,小組是一種人人都可參與的傳福音模式,當有人在小組中決志信主時,大家都能一同歡慶,因為每個人都為福音的果效貢獻了心力。在小組教會裡,我們常常會舉行福音的外展活動,像是福音茶會、聖誕茶會等活動,讓新朋友在輕鬆的氛圍中認識福音,傳福音的果效也都非常好。
小組的異象:每位平信徒皆起來事奉
因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印刷術的發展,使平信徒得以閱讀聖經,親近神的話語。然而,儘管人人可手持一本聖經,教會中的許多工作仍由神職人員承擔,平信徒參與的有限。但是,隨著小組教會運動的興起,平信徒逐漸走上事奉的崗位,進行牧養、關懷等的服事。在細胞小組的架構中,小組長就是小組的牧師。換句話說,小組長就是小牧師,在小組裡做牧者需要做的工作。
多年牧會中我觀察到,信徒靈命成長的關鍵,就在於實際參與服事。你可以禱告又禱告、上課又上課,但是若沒有通過實際的與人相處、共事的操練,未必能促進靈命的成長。所以,靈命的成長一定要經過實際的參與事奉。因為,當你在服事他人的過程當中,你才會覺得缺乏、才會扼腕「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時的你,就會有動力去尋求裝備。這樣的動力是你裡面自發的動力,這種動力的爆發力與堅持性,往往比被人逼去上裝備課程還來得持久。
以往,教會常常就是讓全職牧師扛起來所有的服事,殊不知,這樣反而限制了教會的成長、限制了會友生命的成長。當會友有機會自己起來服事的時候,他們的靈命就得以成長。所以,小組是最適合服事的平臺。因為它不但提供了實際參與的機會,而且鼓勵平信徒興起事奉,人人都可以來服事與操練、靈命得以成長。
(本文摘自《與神夢想無限可能》,第十二章 假如每個人都起來事奉)
